【抗疫日记】门内门外,“逸”起守望相助
2022-11-28 15:28:37 来源:医联媒体 编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支援海珠封控区 核酸采样突击二队队员 尹娜 2022年11月23日

“今年要一个人过生日了”

“什么时候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已经出发了”

手机屏幕上是我和朋友的微信聊天框,我抬起头看着车窗外的黑夜和一个接一个上车的“战友们”,突然想到还有一个正在派送中的快递,不知道是哪个朋友提前送的生日礼物……出发的夜晚,思绪拉得很长,即将面临的是已知的高风险和未知的归期,在高涨的士气之下难免还是有些忐忑。

11月15日,像想象中一样,我们喊过坚定而响亮的口号,在合照中留下精神矍铄的身影——一支“突击队”不到一小时就集结完毕,出征海珠封控区,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无比骄傲:我也赶上一次“逸仙速度”了。

我们这支“突击队”经验丰富,队员们大多有支援各地核酸采样的经验,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受到这次任务比以往更加艰难。城中村的小路弯弯绕绕犹如迷宫,抬头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家各户晾晒的衣物,缝隙间才能看到这几天阴沉的天空,密密麻麻的“握手楼”栖居着上万人,这张细密的“网”成了病毒蔓延的温床,也是我们这次发起“进攻”的主战场。防护服是我们的“护甲”,采样物资包是我们的“弹夹”,我们在每一条小巷“冲锋”,在每一栋楼中“战斗”。

赶往“战场”的路是一大考验,8、9层高且没有电梯,对于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的“大白”来说并不容易。跟随志愿者的步伐,一层一层的爬楼,不落下每一户每一人的核酸采样,每每爬上一个楼层,就开始心率加速,呼吸加快,眼睛和面屏起了厚厚一层“雾”。一天下来,平均2万多步,爬楼三四十层,每一步似乎都被水汽浸透,每一层都见证着20度的天气下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的衣服,口罩下,我们全是被勒得红红的“小花脸”。每次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虽然我不知道眼前这个人的故乡在何处,不知道他是否有家人朋友的安慰陪伴,不知道他这顿饭准备吃什么,但我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憧憬着,他们打开门后期盼的目光让我觉得我就是他们的希望,所以即使是带着口罩,隔着面屏,我每次采样完都会叮嘱几句,“要记得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总想着多重复几句总是没错的。我心中暗想:“我们今天敲开的每一扇门都是为了让门内的人们能早日在门外自由地享受生活。”

我们分成“小队”在楼宇中穿梭采样

我们也时常在深夜临时集结,临时组建队伍,携带物资立即奔赴各小巷里,各栋楼里,敲开一扇门,为当天抗原结果异常的人们加急采集核酸。

遇上雨天,穿上一次性雨衣的我们就变成了蓝的白、黄的白,有次我们在暴雨中搭建帐篷时,有个小朋友路过时突然停下来,盯了我们好一会儿,突然眯眼笑着说“小黄人”和“蓝精灵”,我们一听也乐了,继“大白”后,我们又多了两个可爱的名字。

广州下起了雨,我们变身“蓝精灵”在街道上奔跑

暴雨下,大家坚守岗位开展核酸采样

现在已经是11月23日晚上了,我们作为突击队入驻高风险封控区已168个小时了,这7个日日夜夜,我们在一线冲锋,医院也在后方时刻关心支持着我们,时常慰问我们,及时为我们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只要是我们需要的,总是能及时送达,成为我们突击队坚强的后盾,给予我们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疫情三载,还有很多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逸仙人”一次又一次投入一线抗疫工作,我们从不怕出征、不怕工作多,也和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一样,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希望能无所顾忌的出远门,去见那个许久没见的人。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大家趴着休息,等待核酸结果

夜深了,我们还在等待核酸结果,身旁的队友趴在桌上歇息。我想,跟这群可爱的人在一起,即将到来的生日一定是最特别的一个。

(尹娜的生日为11月25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