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000公里的寻声路,人工耳蜗助她终“到站”
2023-08-23 11:45:12 来源:医联媒体 编辑: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喉科副主任 杨海弟教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年仅25岁的患者小刘听力从6岁开始持续恶化,从黑龙江哈尔滨一路辗转南下求医。近日,她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顺利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出院,跨越3000多公里的寻声之路终于到达“终点站”,她和家属给为她治疗的杨海弟教授团队送上镌刻着“海弟恩深扬帆远,逸仙博爱荪桡辑”的感谢牌匾。

辗转三千公里,花季少女寻一线“声”机

“医生,我是从黑龙江来的,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七月清晨,杨海弟教授门诊里上演了令人“揪心”的一幕——年仅25岁的患者小刘从哈尔滨远道而来,因为先天性耳蜗畸形,小刘双耳听力受损严重。家属心疼地看着与有声世界隔绝的孩子,急切地握住了杨海弟教授的手,希望能在离家3000多公里的广州为小刘寻得一线希望。

门诊初步的纯音测听报告显示小刘的双耳平均纯音听阈均已达到了100dBHL以上,这意味者小刘几乎无法利用任何来自外界的声音信息。杨海弟教授仔细地分析了小刘的病情和各项听力学报告、CT、MRI检查报告后,建议小刘入院接受治疗。

据悉,小刘自6岁起就出现了双耳听力下降的情况。但因为日常交流和言语发育并没有太大程度上受到听力损失的影响,听力损失的情况一直没有引起小刘和家属的重视,也一直没有进行干预处理。

不幸的是,小刘的听力在两年前进一步恶化,并伴有持续的耳鸣,日常沟通变得格外困难。为此,家人带着小刘辗转了国内多个城市、多家医院,都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方案。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刘和家人听闻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杨海弟教授在人工听觉植入领域的成功案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们从黑龙江哈尔滨出发,辗转3000多公里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寻求杨海弟教授的帮助。

门诊听力检查报告图

ASSR检查提示双耳极重度聋

人工耳蜗植入,医生巧手为她打开有声世界

入院后,杨海弟教授当即为小刘安排了详细的检查,不幸中的万幸,各项相关检查均提示小刘符合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症。杨海弟教授团队向小刘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了植入人工耳蜗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后,小刘和家属签署了同意书,决定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

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杨海弟教授为小刘实施了显微镜下双侧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团队在小刘耳后开放了一个皮肤切口,向后分离出容纳植入体的“盲袋”,用电钻打磨制作出放置植入体的需要的骨槽以及缝线骨洞,在置入电极后,一个由人工装置模仿的耳蜗结构便在医生的巧手之下被造了出来。

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后小刘也没有出现头痛、发热等不良反应,且人工耳蜗在位正常。

虽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小刘的人工耳蜗才能正式“开机”,但即将回归有声世界的小刘怀着感动和感激的心情,在出院前以杨海弟教授的名字开头,写下了自己的感激之词——“海弟恩深扬帆远,逸仙博爱荪桡辑”,并以此制作了一幅牌匾,赠与杨海弟教授。出院在即,杨海弟教授也为她送上了真挚的祝福:“祝早日康复,尽快进入有声世界,开启精彩人生!”

杨海弟教授团队与小刘及其家人合影

小刘一家向杨海弟教授团队赠送的致谢牌匾

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专家这样说

无论是帮助小刘重回有声世界的人工耳蜗,还是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助听器,都是对于成人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而言可以有效改善听力的必要装置。杨海弟教授介绍,这两种装置均能够显著减少听障患者在安静或嘈杂环境的聆听困难,提高患者的声音感知、言语表达、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气导助听器主要适用于残余听力尚可的患者,患侧纯音测听结果常常在80dB HL以内。听力障碍对此类患者的影响主要在于各种环境下与人交流困难。有效使用助听器能够显著提高听障患者的交流能力,在改善听力障碍问题的同时,减轻由听障引起的其他心理和社会困扰。要最大化发挥助听器对听障人士的听觉康复作用,达到最佳的助听效果,就需要经过准确的听力学诊断,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的专业选配。不仅如此,患者在完成助听器选配步骤之后,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助听器和相关配件,如何保养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故障处理。

人工耳蜗需要经过手术植入耳后皮下和颅骨外,起到代替人体耳蜗的作用。人工耳蜗主要适用于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婴幼儿和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一般而言,所有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之前,均需要经历3-6个月的助听器佩戴阶段,若此期助听器的补偿效果微乎其微或不足以达到改善听力和交流的目的,则建议在满足手术条件之后,尽快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定期进行听觉康复训练。

对于成年人语后聋,不论是选择传统助听器,还是必要时植入人工耳蜗,获得理想的使用效果不仅有赖于专业的康复服务,还需要患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听觉训练。干预后患者起初可在单一的环境中感受简单的环境声、口语声;进而进入稍复杂的声学环境,感受丰富的自然声和言语交谈;最后,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各种环境下选择使用助听器进行日常的社交活动。

相比于助听器佩戴者,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听觉康复训练更是一项必要的挑战。植入人工耳蜗后,由于患者的大脑接收的是经过编码处理后的电信号,此类患者在回到有声世界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学习这一门新的声音语言。因此,为听障患者个性化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是帮助其回到有声世界的关键一步,而患者在干预后进行丰富的日常听觉训练是改善其交流能力和生活品质的重要过程。

【专家简介】

杨海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科普名师,曾赴英国卡迪夫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习。从医2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耳鼻喉科常见和疑难疾病诊疗,尤其擅长人工听觉植入,老年性耳聋及其中枢认知个体化诊疗,耳内镜微创手术以及慢性耳鸣诊疗。

专家出诊时间:南院区:周一全天;北院区:周四上午。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